叶小文: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文化底蕴

时间:2023-03-22 16:55

4766

——3月20日在中宣部政研室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QQ截图20230613170339.png

叶小文

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基本逻辑之“基”,在于符合实际、实事求是。

基本逻辑之“本”,在于文化底蕴,和而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可以归结为两条:其一,在符合国情上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实事求是而又稳步迈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其二,在契合世情上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契合当代基本世情的,快速发展而又走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第一条基本逻辑显示中国已找到自己的一条正确的现代化新道路;第二条基本逻辑展示世界正呈现一种成功的现代化新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实事求是而又稳步迈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找到这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殊为不易。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特别是经过40多年坚定持续的改革开放,奋发图强,成功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进一步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十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契合当代基本世情的,快速发展而又走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近代西方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特别是近代西方世界在原始积累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薅取羊毛。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追本溯源,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前奏曲。但随着这个前奏曲演进,开始“变奏”了,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升,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世界在变成一架“发疯的钢琴”,出现“三个紧张”的局面。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张。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和危机显示,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现代性矛盾日益尖锐,世界体系已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敌人。新冠病毒的肆虐和泛滥已在警示,已经苦于病毒所害的人类,是否要把自己异化成只会扩张的病毒?三是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人类都异化为“心为物欲”之徒,连共同价值的底线都不遵守,世界如何和平安宁,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

世界拭目以待,中国这样一个有14亿人口的“庞然大物”的后起之秀要现代化,究竟准备何去何从?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世界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要克服西方现代化道路日益加剧的“三个紧张”的弊端。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它给这个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彷徨不安的世界,以如此强烈清晰的信息:这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持续而协调发展的、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这更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促进解决共同面临难题、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它给这个“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的世界,以如此明确坚定的信念:中国是一个重诚信、讲诚信、守诚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可信、可亲、可敬、可靠的大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能够行得通,走得远,不仅因其符合实际,实事求是,还因其扎根很深,根深叶茂。“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天下达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在“天下大道、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上多下功夫,要认识好、把握好、向世界宣传好这个“根目录”。二十大报告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语出《中庸》。这句中国经典,传承着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讲了几千年;展现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要管一万年。

和而不同与“天下大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此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髓,就是“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怀柔远人、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涵“和气”、氤氲“和风”,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和而不同并非抱雌守弱甚至畏惧强暴,它以“文化自信”的大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安慰谁,而是基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的正确抉择。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与崇尚正义、不畏强暴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在强起来的中国,以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坚强的战略实力,去争取和维护和平。

和而不同与文化“守正”。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征是充满不确定性。但“和而不同”是可以用来“守正”的诸多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以往,决定国际秩序的主要因素是大国主导,甚至是霸权;如今,基于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际关系范式正在走向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新秩序的正道。习近平总书记说,“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国始终守住正道,因其文化传承有根。在处理对外关系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古代中国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中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守正”,是思想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是“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和而不同与文化“创新”。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的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虽然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但也造就了极端膨胀的个人。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这种新型关系的哲学,就是和而不同。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合作共赢之“合”、美美与共之“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建构同心圆的共识基础;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调动积极性的情感纽带;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是中国包容各种力量的方法原则;得道多助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汇聚人心力量的精神底色。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东来”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生长、凝聚的自强不息、和实生物之“和气”;“西送”的,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呼唤、弘扬的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和风”。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也可以在“天下大道、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上多做文章,用文化共识来推动形成两岸统一的强烈共识。

当前,美国以“台独”挑起战争遏制中国的罪恶图谋昭然若揭,且开始变本加厉地加快实施,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因此进入了反对美国以“台独”为代理人和“炮灰”以挑起对中国战争的新阶段。基于此,反“独”促统要有新理念、新举措,积极主动,分而化之,震慑“台独”,反制美国,以“迎战”促“止战”。

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打的是民意战和舆论战。就台湾岛内治理体制和动员机制而言,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本质上是争取民意、掌控话语权的斗争。我们应扭住美国“摧毁台湾计划”不放,打一场以我为主、掌控话语权的民意战和舆论战,公开、全面、深入揭露美国以“台独”挑起战争遏制中国,把台湾同胞当炮灰、把台湾当赌注、挑动“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罪恶图谋,争取岛内民心民意,坚决遏制美国把台湾推入战火的深渊甚至“摧毁台湾”。让全世界和台湾民众,深切获知我们统一祖国的坚定决心和力求避免战争、实现和平统一、保护台湾民众利益的真诚意愿。

日前台湾有个海云法师来拜访我,我和他讨论此事,商议可以在台湾下半年竞选中鼓动民意,喊响如下一类口号:

台湾绝不是乌克兰,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两岸一家血脉相连,

不为外人流血卖命。

要作和平岛,

不要军火库。

要作观光岛,

不要变战场。

要过好日子,

不去火葬场。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是坐而论道,要紧密结合正在干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祖国和平统一、与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积极探索,做好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天下大道、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体化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四个共同倡导:“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是高站位、大视野、干大事、展大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成果。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深圳)betway登陆 理事长(代)

推荐阅读

    Baidu
    map